“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在基層|老街來瞭新鄰居

“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在基層|老街來瞭新鄰居

7月16日,讀者在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泮塘五約一傢書店中。新華社記者 耿馨寧 攝

新華社廣州7月18日電 題:老街來瞭新鄰居

新華社記者丁玫、溫競華、雷東瑞

炎熱的夏日傍晚,記者在泮塘五約歷史文化街區見到73歲的老街居民暨圖贊時,他正坐在新鄰居鄒廣超綠植環繞的小院裡喝茶聊天,歡聲笑語不斷。

位於廣州市老城荔灣區內的泮塘五約,有著9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廣州歷史城區中少有的保留完整清代格局和典型嶺南風貌的傳統村落。上世紀70年代,泮塘五約還是一片農田,由於沒跟上城市化發展的腳步,成瞭一個破舊的城中村。

“街巷的路是爛的,房瓦也是爛的。很多外來的租客、小販直接在街巷裡拉車、擺攤賣貨,嘈雜混亂得很。”回憶往昔,浮上暨伯心頭的,全是糟心事。

可祖祖輩輩從明朝起就居住在這裡,濃濃的鄉情讓暨伯和這裡的100多戶老居民舍不得離開這片麻石道、青磚房。

泮塘五約的“復活”開始於2017年。廣州市住建部門以“修舊成舊”“建新如故”為理念,對泮塘五約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房屋修繕、街巷整治、綠化提升等微改造。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再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廣州舊城改造一直以來的遵循。歷史文化建築如果僅僅強調保護,就失去瞭生命力。隻有讓這些建築活化利用起來,在這些飽含歷史文化信息的空間裡延續人們的生活,才能真正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荔灣區住房和建設局二級調研員江偉輝表示。

暨伯發現,街巷的模樣沒有變,但精氣神兒卻大不一樣瞭,原來古樸美麗的泮塘五約回來瞭。更讓他高興的是,老街搬進來瞭一批新鄰居。

如今入駐泮塘五約的50餘傢商鋪,以藝術傢、工匠作坊、青年藝術創作工作室為主,每一傢入駐前都經過主管單位的走訪考察。荔灣區文旅發展中心主任楊偉說,引進高品質的新業態,既能夠使泮塘形成宜商宜居的人文環境,又能為老城居民帶來文化生活品質的提升。

漫步在泮塘五約的小巷裡,看不到千篇一律的連鎖餐飲小吃或酒吧,而是商戶穿插於民宅間,二者融為一體。拉開趟櫳門是古色古香的樂坊畫院,陽光透過色彩斑斕的滿洲窗灑進設計前衛的書店,藝術、商業與生活在這裡和諧共生。

一傢小型演出空間的店主阿星,因為擔心晚上的表演會影響到周圍鄰居,在裝修時把主要投入花在瞭隔音設備上,並堅持表演在晚上10點前結束。隔壁阿姨卻總說:“我每天看電視到10點多,根本沒影響,放心啦!”

作為一名樂隊的主唱,鄒廣超兩年前的夏天來泮塘看瞭一眼,就決定把自己的綠植空間搬到這裡。曾經的殘垣斷壁,如今已是滿眼綠色的嶺南風情小院,不時舉辦音樂分享會、植物沙龍、講座等活動,成瞭很多年輕人的心靈綠洲。

“天氣好的時候,在院子裡做音樂分享,旁邊窗戶就飄出別人傢做飯的香氣。”泮塘老街很多個充滿煙火氣的瞬間,都撫慰瞭鄒廣超的心,也滋養瞭他的音樂靈感。

不隻是阿星和鄒廣超。在泮塘,原汁原味的廣州西關文化和懷抱新思想的青年創業者互相吸引,形成傳統和現代共融共生的多元文化生態。書店背包客驛站、演出空間等時興業態成為附近最聚人氣的地方,為老城區註入瞭年輕氣質。

在廣州,像泮塘五約這樣的老舊城區微改造項目還有很多,每一處都各有風格。在不到3公裡外的永慶坊,一條非遺文化街聚集瞭包括廣彩、琺瑯、醒獅等10傢代表地區文化特色的非遺大師工作室,讓非遺在歷史文化街區更好地傳承。

據介紹,廣州正在開展一場大規模的城市更新行動,3年內對83個城中村實施改造,5年內推進183個城中村改造。城市的歷史文化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煥發新的活力。

太陽落山瞭,鄒廣超的小院裡傳出瞭悠揚的歌聲。

“山裡的溪水你慢慢流,別把那時光都帶走;山裡的路呀你回回頭,別把那故事都帶走……”

新舊交融的老街區,正在書寫更多故事。

“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在基層|老街來瞭新鄰居

7月16日,在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泮塘五約,居民在樹下乘涼玩撲克。新華社記者 耿馨寧 攝

“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在基層|老街來瞭新鄰居

7月16日,在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泮塘五約,學生在一間琴社內上課。新華社記者 耿馨寧 攝

“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在基層|老街來瞭新鄰居

這是7月16日在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泮塘五約拍攝的一傢綠植空間特色店鋪。新華社記者 耿馨寧 攝

“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在基層|老街來瞭新鄰居

7月16日,店員在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泮塘五約的一傢綠植空間特色店鋪制作飲品。新華社記者 耿馨寧 攝

“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在基層|老街來瞭新鄰居

7月16日,遊客在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永慶坊遊玩。新華社記者 耿馨寧 攝

來源: 新華網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华夏门网's avatar华夏门网
上一篇 2024年9月27日 13:08:37
下一篇 2024年9月30日 23:04:43

相关推荐

  • 廣東廣州聚龍村:嶺南風情 藏於鬧市

    【走進美麗鄉村】 光明日報記者 唐一歌 吳春燕 光明日報通訊員 田志紅 初到廣東廣州,人們總被它的車水馬龍、繁華市井所吸引,殊不知,就在煙火鬧市之中,掩藏著一座有百餘年歷史的古村落。 在白鵝潭的珠江南岸,跨過一座清代古橋“毓靈橋”,再沿大沖口湧上行數百米,便來到瞭聚龍古村。穿過村口的牌坊和小廣場,一排排青磚灰瓦的廣府民居映入眼簾。這些別具嶺南風情的村居院落是…

    趟栊门 2024年9月12日
    160
  • Why do people in Guangdong \”reward\”? Thousand-year survival wisdom hidden in the teahouse

    (There is a hot steam in the teahouse, and the slime is hidden in the bamboo. The uncle wearing flip flops slimming Pu\’er and suddenly took out three red real estate certifi…

    趟栊门 2025年2月25日
    90
  • 年味最廣州·荔灣 | 龍蹤何處尋 快到“灣”裡來

    千年商都底蘊、璀璨嶺南風情,誠邀大傢到荔灣來共賞煙花盛宴、探訪歷史街區、體驗民俗文化、品味非遺魅力、嘆嘆西關美食,沉浸式感受多姿多彩的“最廣州”味道! 局長邀您來過年 荔灣自古風物薈萃、名勝雲集,作為國傢中心城市核心區、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核心區,承載著2200多年的深厚歷史,迤邐靈動的珠江穿城而過,孕育瞭獨具韻味的西關文明,素有“一灣溪…

    趟栊门 2024年9月20日
    120
  • 羊城講古⑮ | 工匠懷絕技 齊心蓋大屋

    西關大屋是廣州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築,趟櫳門、滿洲窗、花罩……單是這一個個物件,就能把這座城市特有的風情傳遞給人們。今天,就讓我們去“結識”一群身份普通、卻都有著一手絕活的本地工匠——“三行仔”。 泥匠、木匠、石匠統稱“三行仔” 在一兩百年前的廣州城裡,“三行仔”這個說法,是對三個行當裡做事的工匠的統稱,即泥匠、木匠和石匠。泥匠砌墻蓋瓦是高手;木匠擅長制作門窗…

    趟栊门 2024年9月13日
    100
  • 世園會廣東園“先聲奪人” 粵劇小調穿墻過

    新京報快訊(記者 薑慧梓)中華園藝展區與國際館一道之隔,一腳踏進展區,還來不及細看,就有粵劇小調穿墻而過,飄進耳朵裡。尋聲音探去,“先聲奪人”的廣東園終於露出全貌。 展園入口處運用瞭頗具西關大屋特色的防盜門設計。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遊客在潮州金漆木雕前留影。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廣東園正門的設計采用嶺南傳統建築形式,匾額上書“南粵園”,門口設置一小…

    趟栊门 2024年9月12日
    40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email protected]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